首页 > 最新动态 > 第12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江苏省 “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系列活动走进泰兴、仪征
最新动态
第12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江苏省 “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系列活动走进泰兴、仪征
2025-05-277

在中国文艺志愿者日来临之际,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活动分别走进泰兴市黄桥镇、仪征市月塘镇开展培训活动,助力基层文艺团队专业水平提升。

“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系列活动走进泰兴

5月22日、23日,泰兴黄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迎来了两组“茉莉花开”轻骑兵志愿者,他们分别对当地的群众文艺团体“红歌队”和“馨雨艺术团”展开了专业帮扶,助力他们起飞梦想,“虽然这两天大家都很累,但大家都很开心”。

图片
舞蹈培训

“小姐姐,手臂再侧一点,动作再柔一点。”在泰兴黄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编导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乐手把手指点着一支平均年龄60岁的艺术团队。

这支艺术团名为馨雨艺术团,成立于2017年,是泰兴市第一支群众文艺团队,也是江苏省第一批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之一。这支老年艺术团由25人组成,平均年龄60岁,经常登台表演,参加省市乃至全国大赛,曾取得全国村歌大赛的二等奖,在泰兴本地赫赫有名,她们正在排演的舞蹈是《年馒头》。

馨雨艺术团团长季楠告诉记者,《年馒头》是她们自己原创的舞蹈节目。黄桥地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酒酵馒头,“我们就想把黄桥的地方特色元素呈现出来,搬到舞台上”。今年一月,这支排演两个月的舞蹈在泰兴新春群众文艺作品展演中得了二等奖。“虽然得奖了,但我感觉,毕竟我们是业余的,还是想把节目框架和舞蹈技巧再提升一个档次,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演出,把我们的黄桥地方民俗文化给传播出去。”

正在这时,她从黄桥镇社会事业管理局了解到,省里有“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活动,她便和黄桥镇方面商量了下,能否参加这个活动,请专家来为《年馒头》这个舞蹈节目“把把脉”。

5月,陈乐接到江苏省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的邀请,在22日、23日这两天,对馨雨艺术团进行专业帮扶。

陈乐发现,这支舞蹈队虽然平均年龄较大,但基本功不错,且很有活力。她们原创的这支《年馒头》,有很大改进空间。所以,在帮扶中,陈乐对舞蹈结构做了大面积的调整,加强了揉面、蒸笼等劳动动作的舞蹈化编排,舞蹈动作更显年轻化,强化“年味”主题及家庭团聚的温情,并融入泰兴花鼓“颠三步”等非遗元素,凸显地域文化。更可贵的是,她还创新了手部捏揉细节与蒸汽升腾的群体造型,结合现代舞流动性设计,传递“幸福源于奋斗”的价值观,展现乡村振兴下的文化自信。

“改进之后,我们的舞蹈动作更加有活力,更加洋气,更加新颖,整体效果更加优美。”对这两天来的技术帮扶,季楠连用了四个“更加”来表达,同时,她还认为,“尤其是舞蹈编排框架的搭建,给我很深的触动,对我以后的舞蹈编排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
民乐培训

与此同时,琵琶、二胡等乐器合奏的声响间续从另一间教室内传出。

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团长李阳和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家、一级演员何方方在那里对当地群众组织“红歌民乐队”进行培训。

“红歌民乐队”的负责人朱华告诉记者,“红歌民乐队”有20年历史,最年长的队员有78岁,整支乐团有20多人,平时都没有专业的老师来教,全靠自学,“也就自己拉拉唱唱”。

这几年,社区帮他们请来老师指导,也把他们拉上泰兴春晚的舞台表演。黄桥是乐器之乡,每年6月21日国际乐器演奏日,“红歌民乐队”都有机会去黄桥镇主会场参加活动。这次“茉莉花开”轻骑兵来到黄桥,指导他们演奏技巧、合奏节奏,机会非常难得,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乐团中两位年龄最大的老人也都来了。他们都是78岁,一位弹琵琶,一位拉二胡,自学乐器十余年。

在交流辅导时,李阳、何方方老师排练了“红歌队”之前乐队常演奏的《采茶舞曲》,并结合他们现有的条件以及黄桥自身特色,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艺术上的帮扶,“现在乐队的声部不太全,演奏水平也参差不齐”,李阳、何方方老师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同时针对乐器的添置、人员的合理调配,包括训练方法,都给出了很多建议。

此次志愿行活动,李阳、何方方老师还给“红歌队”排练了新的演奏曲目,包括《红楼梦序曲》和《葬花吟》,“这些都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耳熟能详的,技术上也比较符合他们的特点,这些曲目对他们来说有很深厚的感情”,“大家都很开心,非常投入,效果很好”。

据黄桥镇米巷社区干部蒋浩介绍,黄桥当地群众文艺团体数量较多,仅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群众文艺团体就有23个,这些团体大部分成员都是自学成才,极需要业内人士的专业指导。

而在帮扶中,李阳也了解到,这些群众民乐团,平常经常聚在一起练习,但是苦于没有专业指导,还有条件的限制,技术上、配合上都有欠缺,“他们也特别希望能跟我们有更多的交流,我们也非常愿意把我们的更多的优质节目送到我们的基层群众当中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生活水准。”

江苏是民乐之乡,民乐是江苏的一张名片,群众文化群体中,民族器乐的组合和乐团是很多的,“我们也借此希望把我们群众当中的民乐文化活动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让我们江苏的老百姓在奏响民族音乐的时候,能够进一步的感觉到幸福感。”

李阳表示,此次活动,他们是应江苏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的邀请,“茉莉花开”优质文化下基层活动,省演艺集团民族也多次参与,目前为止,南京、常州、无锡等地方他们都演出过,下一步,他们将把优质民乐节目送到省内更多地方,“争取把我们的节目带到更多的群众当中去。”

“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系列活动走进仪征


月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气氛热烈。扬州市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艺术监督栾虹,正手把手指导成员们的舞蹈动作,从队形编排到肢体语言,逐一雕琢打磨。

5月22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活动走进仪征市月塘镇,为当地山之雨艺术团开展《月塘民歌》歌舞培训,助力基层文艺团队专业水平提升。

图片

“基础动作完成得很好,还要在队形上再做一些适当调整。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咱们争取把这个节目打磨得更加完整。”栾虹一边指导一边鼓励大家。成员们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从生疏到熟练,动作逐渐流畅自然。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月塘镇山之雨艺术团成员郁树红激动地说:“老师指导后,我们的水平明显提升。我们一定认真练习,把《月塘民歌》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

图片

《月塘民歌》以方言演唱,语言通俗,音韵优美,节奏鲜明,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希求。2010年,《月塘民歌》被确定为“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年9月,月塘镇组建了“月塘民歌演唱队”,精心排练了月塘民歌《鲜花调》《探妹》,但由于基层文艺水平所限,节目效果一直未能再上一个台阶。栾虹表示:“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山之雨艺术团,将舞蹈在舞台上更好地呈现出来,让它更加丰满生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鲜花调》,值得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让群众更加喜爱。”

此次“茉莉花开”文艺轻骑兵志愿行作为“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系列活动之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艺辅导活动,更为基层文艺团队搭建了提升艺术水平的平台,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也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文化服务,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零距离”。

据了解,“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设置了名角好剧到基层、名作好展到基层、名师好课到基层、民间大舞台等活动。下一步,仪征将借助江苏省“茉莉花开”名师好课资源,结合地区文化特色,邀请江苏省文艺导师,帮助基层打磨文艺作品,进一步提高基层文艺团队专业水平,提升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江苏文联
·END·
中国文艺志愿者新媒体
总审核:李   岩
总编辑:桑健博
责   编:黄吉亮
助理编辑:赵艺婷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