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活动现场
村歌嘹亮处,最是故乡情。夏日的内蒙古草原,萨日朗花开正艳,马头琴弦上跃动着欢快的音符。6月27日,“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项目“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文艺小镇启幕。来自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20支村歌队伍,怀揣着对家乡炽热的眷恋与热爱,用歌声描绘北疆乡村的壮美画卷,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启动仪式现场
活动现场,各展演队伍引吭高歌,咏唱乡村发展新貌,诠释农牧民昂扬风貌,将对祖国、家乡的赤诚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赞美倾情抒发。乡村大舞台上“村歌嘹亮”,观众席间掌声雷动,欢歌笑语汇成欢乐的海洋。身着节日盛装的词作者、曲作者、村民代表、优秀文艺志愿者代表和展演歌手代表共同登台启动开幕式,以“文艺创作者+基层群众+文艺志愿者”的多元组合形式,将文艺舞台交予群众,生动诠释着“人人都是文艺主角”的理念。
展演期间,青年歌手周旋、天骏、苏勒亚其其格、敖都、斯琴毕力格和魏君华等文艺志愿者纷纷登台助演。最终,经现场专业评委综合评选,《天下兴和》《快乐村排》等10首歌曲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最美村歌”,《莫和尔图》《牵挂》等10首歌曲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村歌”。此外,还为优秀组织单位和承办单位颁发了荣誉证书。
“是你为草原守护蓝天碧水,是你为大地珍藏森林湖泊,鄂温克,多彩鄂温克。”来自呼伦贝尔的《多彩鄂温克》,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生动地展现了鄂温克族的多彩风情和草原文化的魅力。锡林郭勒的《赞美呼格吉勒图故乡》,将古老的故事与崭新的时代气息相融合,在辽阔的草原上唱响了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的旋律。“蓬勃兴盛的嘎查住地巴音胡热,人民步入了小康,这是我兴旺的家园,生活幸福美满,这里是富饶的草原。”歌声诉说着呼格吉勒图牧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幸福,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乌兰察布市文联选送村歌《天下兴和》
《大美山水老牛湾》唱出了黄河的雄浑,将浪涛拍岸的回响化作悠扬旋律,细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诗篇;一首《赛汗乌素》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凝结成歌声里乌海治沙人的执着坚守,流淌出草木破土生长的顽强力量;呼伦贝尔的《莫和尔图》用悠长的牧歌掠过草原,唱尽四季更迭,也诉说着牧民与天地相伴的岁月;《越来越好看》用欢快鼓点奏响乡村“颜值蜕变”,将民族歌舞的灵动姿态融入时代节拍,唱出草原村落的焕新活力;《天下兴和》既藏着乌兰察布兴和县地名的诗意,又嵌合着乡村振兴的铿锵誓言……一首首原创村歌勾勒出内蒙古乡村的壮美时代图景。
赤峰市文联选送村歌《一粒小米》
操着一口浓重乡音的包头市农民歌手杨瑞小自豪地说:“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庄户人,用的调子就是我们乡土乡情的调子,我们周边村人人都会唱的调子,这就是赞美我们家乡的歌。”
来自乌兰察布市的农牧民歌手吕前胜说:“这次比赛给了农牧民一个特别好的机会,能参加内蒙古‘村歌嘹亮’大擂台,我感觉特别荣幸,这种氛围也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希望能产生更多像我一样的农牧民歌手,把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歌曲唱出来。”
《多彩鄂温克》的作曲王艺是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对鄂温克族文化生活情感深厚。她说:“虽然这是一首小小的村歌,但我有个大心愿,就是想让我的家乡被世界知晓。”
鄂尔多斯《快乐村排》一亮相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身着排球服的少女们伴随着歌曲旋律来了一场精彩的排球歌舞。牧民歌手萨日娜和乌兰牧骑歌手胡日娃非常骄傲地说:“我们昂素镇的草原村排曾被郎平点赞,欢迎大家到我们暖城鄂尔多斯来,吃羊排牛排、听村歌跳村舞、看草原村排。”
鄂尔多斯市文联选送村歌《快乐村排》
巴彦淖尔市文联副主席冯智斌说:“村歌接地气、通民心,代表文艺促进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展示着新农村、新农民、新形象和新风尚。”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武利平表示,我们要让村歌从舞台唱进生活,成为乡村振兴永不落幕的主题曲。
慕名而来的女高音歌唱演员周旋感慨地表示:“村歌创作让村民有了表达艺术情感的平台,让老百姓成为了文化的创造者。‘村歌嘹亮’为乡村带来了活力,让我们对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周旋演唱《我的祖国》
这是一场用乡音传递故土深情的心灵共鸣,在内蒙古的草原与河谷之间,乡音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
观众席上齐声合唱,田间地头歌声飞扬,北疆大地掀起一股齐唱村歌的热浪,尽情释放乐业安居的幸福能量。从一首村歌到1000多首村歌,从一人独唱到人人合唱,从一村唱到村村唱……
活动现场
内蒙古素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之美誉,深厚的文化底蕴、壮美的自然风光、别样的民俗风情,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新时代的新农人、新农村、新农事,成为村歌创作的鲜活素材。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当地地理和人文特色,深入挖掘村里的优秀文化、历史底蕴、优势资源、精神特质,结合移风易俗、新生活理念及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农村的发展变化,创作出风格各异的歌曲。嘎查村内农闲牧休时节人们投入到唱歌、跳舞、写字、画画中,村歌村舞受到村民喜爱,家长里短的纠纷少了,邻里关系近了,良好乡风民风不断形成。乌兰察布市文联主席温欣华说:“去年我们登上‘村歌嘹亮’舞台的《赞歌》融入了‘神舟家园、吉祥草原’四子王旗的航天元素和草原母亲都贵玛人物形象。这首歌将乌兰察布人最深沉的乡愁表达了出来,是我们嘎查村传唱度最高、村民最喜爱的一首歌。村歌传递着人们对家乡最深厚热烈的情感,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村民参与村歌的创作和传唱,看到自己的家乡故事、风土人情通过歌声展现出来,会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
赤峰敖汉旗的《一粒小米》、乌兰察布的《山药蛋儿》、兴安盟的《稻香记忆》、包头的《萨县老味道》等村歌唱出了人间烟火气,唱出了故乡老味道,在诗意与浪漫中推介内蒙古各个盟市的农副产品、土特产。
西乌珠穆沁旗村歌《穿越99号》让锡林郭勒大草原火热“出圈”,这首歌以草原99号公路音乐那达慕唱响草原文旅品牌。“咱们内蒙古的彩虹99号公路可比美国66号公路更美!”去年一首《来沙漠看海》带火了山海沙城乌海,今年的村歌舞台唱响《赛汗乌素》的乌海农民歌手袁沛耀热情而自豪地说:“我想用歌声记录家乡变化,也想让更多人看到新时代农牧民的新生活新风貌。这首歌成了我们乌海的招牌,很多游客听完都说,原来现在的农村这么美!”
村歌嘹亮处,振兴正当时。《呼伦贝尔大草原》《天下黄河》《农民老大哥》……每一个音符都在唤醒文化记忆,每一次吟唱都在凝聚乡土力量,让乡村振兴既有产业的“筋骨”,更有文化的“灵魂”。文艺赋能之下,新活力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蓬勃生长,内蒙古正以“文艺+”模式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内蒙古各盟市嘎查村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村歌+旅游”“村歌+产业”等活动,推出“跟着村歌去旅游”“唱着村歌去直播”“村歌地图打卡”等新媒体活动,一首首村歌越唱越嘹亮,带动乡村产业越干越兴旺、百姓生活越过越红火。
乌兰,是草原最鲜艳靓丽的红色。蒙古语原意为“红色嫩芽”的乌兰牧骑,是草原上农牧民们对红色文化工作队亲切而形象的称呼。从1957年苏尼特第一支乌兰牧骑播下的红色嫩芽,到今天“村歌嘹亮”将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传遍北方大地,草原上一代代“红色文艺轻骑兵”接过文艺传承的火种,将红色文化深深种在内蒙古大地,就如草原上最美的萨日朗,开出最绚烂的花。
乌兰牧骑下基层为牧民演出 青格勒巴雅尔 摄
内蒙古文联大力发扬乌兰牧骑优秀传统,从“艺绽北疆‘9+N’”活动启动到“村歌嘹亮”的品牌塑造,逐步构建起从基层嘎查村起始,向自治区级平台迈进,最终登上全国舞台的文艺志愿服务参与路径,并成功打造出广受关注的成果形态,成为全国引人关注的文艺现象。回顾内蒙古“村歌嘹亮”项目的发展历程,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内蒙古被中国文联确定为全国“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试点,为“村歌嘹亮”项目的诞生提供了契机。内蒙古文联敏锐洞察到文艺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深入农村牧区为嘎查村写村歌、教农牧民唱村歌,把村歌拍成MV,将乡村文化融入其中,“村歌嘹亮”项目由此诞生,并逐步打造成了广受基层群众欢迎的“村歌嘹亮”品牌。
近年来,内蒙古文联以“村歌嘹亮”为示范引领,不断完善“文艺志愿+文艺采风+文艺创作+文艺人才培养+文艺培训”工作模式,精心打造了舞蹈“为人民而舞”、摄影“微笑的力量”、美术“画画我们村的‘明星’”等各艺术门类9个优质文艺志愿服务项目,并在全区持续深入推进。内蒙古文联同步推动基层立足实际打造特色文艺品牌,取得良好成效,开创了文艺志愿服务工作的全新局面。其中,鄂尔多斯市建立了文艺家与嘎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结对”机制,实施“文艺好安达”行动,在推动“村歌嘹亮”项目过程中,更多当地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挑起了大梁,在文艺好安达的帮助下,村民们积极参与村歌创作,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让幸福的村歌从农牧民们心中汩汩流出。兴安盟文联2022年以来累计选派545名文艺工作者担任“文化村长”,采取“点对点”的方式深入嘎查村开展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村歌嘹亮”“为人民而舞”等12项文艺志愿服务,打造乡村文艺主阵地,挖掘培育各类本土乡村文艺人才6723人,组建村级文艺团队816个,这些举措温润了乡村文化内涵,筑牢了北疆文化根基,提振了百姓“精气神”,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时代新风。
“我是一名西乌珠穆沁旗的乌兰牧骑队员。”刚从“村歌嘹亮”舞台下来的额尔登朝格图被自己的歌迷围住握手合影,他说:“乌兰牧骑的根在草原、在基层,我们走遍了内蒙古,走遍了全国,现在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也走出国门,到了欧洲、美国等地。”
当马头琴与电子琴在村口合奏,当长调与说唱在文化节碰撞,内蒙古正以文艺为笔,在祖国北疆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这不仅是乌兰牧骑精神跨越时代的生动传承,更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向人民、向时代交出的一份饱含深情与创意的精彩答卷。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一级巡视员艺如乐图表示,从乌兰牧骑到“村歌嘹亮”,内蒙古文联始终致力于将文艺建设与党的政策、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艺发展之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在新时代如同一束强光点亮文艺前行之路。“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一方向指引着内蒙古文艺事业扎根乡村的创新实践。艺如乐图说:“从乌兰牧骑到‘村歌嘹亮’,从马背舞台到村口歌台,文艺触角的深度延伸,让文艺始终与人民同行。‘村歌嘹亮’项目以乌兰牧骑精神为根脉,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农村牧区,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篝火旁、在河套平原的麦浪间,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沾满泥土、带着露珠的生活观察,最终化作《人人都说杨家堡好》《稻香记忆》《快乐村排》等1000余首村歌的创作源泉。”
风从草原来,村歌更嘹亮。在祖国北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村歌的旋律将继续激昂回荡,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