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5年8月2日,广东省梅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同客家大学生心心筑梦支教队在五华县岐岭镇、兴宁市石马镇开展暑期艺术支教汇演活动,分别为设在双头中学、华源小学、石马何肇陵中学三个教学点的300多名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堂。
这是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项目,也是梅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坚持三年暑假深入乡村走到假期孩子们的身边,以文艺志愿服务讲好“百千万工程”的美好故事。
梅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会长谢映、副会长罗卉,理事张艳媚、李鹏辉,东山书院院长、东山书院文艺志愿服务团负责人李月云以及15位文艺志愿者参加了活动。
当天上午,在岐岭镇双头中学对70多名孩子们进行集中教学。采茶戏传承人李鹏辉通过生动的采茶戏行当教学,让孩子们体验采茶戏的独特魅力。参与学习的孩子们表示,李鹏辉老师不仅给他们详细讲解了生、旦、丑等行当特点,还能亲自体验了扇子花、矮子步等练习,化身“小小采茶戏演员”,在沉浸式体验中爱上传统文化。梅州市文艺志愿者李佳倪以“了解客家山歌”为主题,用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与客家人的精神内核“客家之歌”,课堂还以 “迁徙?传承?共鸣” 为主线,通过童谣、山歌的学唱与文化探究,将音乐欣赏与人文教育完美融合。
团扇绘画
客家非遗舞蹈
在岐岭镇华源小学,分四个班级为170多名孩子教学了美术、非遗舞蹈、木偶、客家童谣等课程。罗卉带领孩子们创作《团扇里的美好时光》,以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美好的一草一木。客家非遗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着综合性的培养能力,在本次课程中,张艳媚、陈郑奥唯老师以客家杯花、竹板为基础,编排学习“孩子的天空”舞蹈,让小朋友们感受音乐的律动和欢快的节奏感,在舞蹈课堂中感受客家非遗舞蹈所带来的乐趣。“月光华华,细妹煲茶,阿哥兜凳,大伯食茶,茶又香,酒又浓,食到大伯面绯红。”林敏红老师教学客家童谣,让孩子们在学习和互动中发现这首童谣里面隐藏的客家礼仪文化和家风家教,感受客家文化的活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代表性传承人巫启胜的提线木偶表演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亲手操作木偶,兴奋地体验非遗技艺的奇妙。“今天不仅看了木偶戏,还能自己体验操作,看到木偶通过一根根细细的线就能在我手里活了一样,真是神奇!”一名在场学生兴奋地说道。在巫启胜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提线木偶的互动体验,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鲜活生命力。
午餐,文艺志愿者在学校饭堂自己动手做饭
当天下午,石马何肇陵中学内热闹非凡,近百名师生聚集学校礼堂,以“非遗进校园”为主题举行展演。首先李月云以《朱子家训》为核心,结合客家文化,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的国学讲座,引导他们在经典中汲取智慧。随后由东山书院文艺志愿服务团的文艺志愿者邓学良、巫启胜、古健利、李德安、何其淦、杜锦艳、刘忠文、林敏红、张冰辉、王静妮等分别演绎广东汉乐《迎宾客》、汉剧《贵妃醉酒》《梁山伯与祝英台》、提线木偶《和尚出山》等节目,展现了客家文化的多元魅力。舞蹈《长安春》以翩跹舞姿描绘盛世图景,而客家童谣《月光光》的合唱则让全场沉浸在温馨的乡愁中。一个个精彩节目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让现场师生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广东汉乐《迎宾客》
汉剧《贵妃醉酒》
汉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提线木偶《和尚出山》
舞蹈《长安春》
客家童谣《月光光》
“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不仅延续梅州市文联“送文化+种文化”的模式,此次活动进一步探索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深化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写下了生动注脚。未来,梅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将继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阵地,通过文艺支教、结对帮扶等方式,让艺术在乡村扎根,丰富乡村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来源:梅州市文联
中国文艺志愿者新媒体
总审核 | 李岩
总编辑 | 胡瀚博
助理编辑 | 代昕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