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文艺评论 | 村歌联动显真情,民族共融秀新风——评2025年“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
最新动态
文艺评论 | 村歌联动显真情,民族共融秀新风——评2025年“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
2025-08-211














村歌联动显真情,民族共融秀新风

——评2025年“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


王雪松 

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河北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在鄂尔多斯圆满落幕


文化诞生于民间,也根植于民间。从这一层面而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中华文化最好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因此,文化回归民间、回归人民才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最为重要的落脚点。2023年8月,中国文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出台,文件充分强调了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步骤和主要工作面向,为新时代“文艺下乡”指明了方向。“村歌嘹亮”主题活动作为“强基工程”的重要组成,自2023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首次举办以来,持续发力,得到了极大反响,活动规模也越发壮大。2025年8月15日至17日,“村歌嘹亮”全国展演活动在鄂尔多斯再次唱响,又一次掀起了全民文艺的热潮。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鄂尔多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伊金霍洛旗委宣传部承办。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优秀展演队伍汇聚于此,线上线下万众瞩目,影响广大。此次活动既是基层文艺帮扶的成果汇报,又是全国各地基层文艺振兴的创新实践,同时,也是优化文化供给,培优基层文艺队伍的重要举措。经过三天的展演,展现出了我国乡村文艺的全新风貌和祖国各地人民的文艺热情,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征候。


一、

文艺大集,尽显真情

中国人的乡土情,往往被刻在骨子里,众多的乡土符号则有着天生的共情魔力。“赶集”作为典型的乡土符号,则是中国人情感集聚、交互有无的重要生活组成。此次“村歌嘹亮”主题活动则是以“赶集”为主要呈现意象,以极为庞大的基层文艺队伍为展演主体,用联动的形式架构出了祖国大地文艺交互的场景,在群众文艺交流的同时也闪现了众多艺术家的身影,形成了“文艺进万家,家家迎文艺”的良好局面。为期三天的展演,观众和演员达万余人,线上线下真情互动,在展演期间各地文艺志愿者还组成了文艺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慰问演出,同时现场还展示了各省市的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和非遗文创成果。活动现场视听叠加、人流攒动,艺术家和群众亲临互动、现身说法,其乐融融,这无疑是一场酣畅生动的“文艺大集”,同时也是一次饱含深情的文化盛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演还突显了一个“真”字。展演中的每一支队伍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实实在在的乡村社区,皆由地方普通群众组成,朴实且真切。同时演出均采用了原声形式摒弃了加工痕迹,这虽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表演的些许瑕疵,但却给全国人民展现了一个真切且真实的现场。正如一级词作家克明所言,这些节目仿佛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在表演,没有矫揉造作之势,十分亲切。48支代表队经过前期的结对帮扶和刻苦训练,都将精心打磨的地方特色节目带到了鄂尔多斯。很多作品均为原创,他们用朴实且真挚的表演在舞台上忘我展现,为家乡代言。如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北岸新村的合唱表演《划啦划依呀》,合唱队全员以赛龙舟的舞美装扮,将湖南地方山歌和劳动号子与现代音乐糅合。他们拿着船桨边舞边唱,从他们坚毅的表情和舞动的汗水中尽显劳动者的真情。同时,一些节目还出现了中老年及残障人士的身影,他们同样用真情表达心声,彰显出了强大的感染力。如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选送的表演唱作品《我的新东我的故乡》。不难发现这支队伍中出现了多位中老年演员,他们的演唱虽然不够完美,但他们身姿笔挺,眼神坚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的歌曲作品《喊海》,是一首极具特色的劳动号子,演唱者几乎全由中老年群体组成,他们在演唱的同时还在极力模仿着船人捕鱼拉纤的形象,极具感染力;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湖北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彭家庄村带来的乐队合唱《阿刁》,让人几近落泪。这支由8人组成的乐队,皆为盲人歌者并将乐队取名为“汉水吟月”,极易让人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产生联想。他们着装统一,每个人佩戴的黑色眼镜引人注目。一曲极具叙事风格的歌曲《阿刁》道出了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的艰辛和他们面对生活的坚定信念。

二、

民族交响,华夏共荣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样,为基层群众的文艺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此次“村歌嘹亮”主题活动中,不仅展现出了丰富的民族多样性也展现了祖国多元文化的交融。此次展演各地带来了众多原创和原生态作品,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且大多以地域性和民族性为创作蓝本。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桔山街道笔山社区带来的布依族歌舞《卟嘿当》。该作品来源于素有“声音活化石”之称的黔西南“八音坐唱”的音乐形式。演员们手持月琴、笛子、木叶等伴奏乐器,用布依族语言演唱,声音清脆嘹亮,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此外还有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三转弯村凸董箐苗族的合唱《苗寨欢歌》,以苗族特有的声音组成了丰富色彩的和声,别俱意味;海南省海口市金贸街道万绿园社区海南兰馨艺术团带来的歌舞《黎绣和鸣·久久不见久久见》以黎语开场,温婉动听,展现了黎族青年男女间的纯真情谊,等等此类,不一而足。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极具现代意蕴的创作歌曲。这些作品也成为了此次活动各地人民表达幸福生活、歌颂现代化农村的重要载体,展现出了一片华夏共荣的祥和景象。如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钟声社区群众演唱的歌曲《幸福阳光》,描述了新时代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演唱的《这就是咱德胜村》,唱出了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下德胜村的新变化。此外还有,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卡社区群众演唱的《幸福西藏,美丽西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店子镇卢家营村群众演唱的歌曲《农村老家富裕了》等等。这些作品在朴实的旋律和质朴的演绎中道出了各地群众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畅想和展望。     

“村歌嘹亮”让文艺与百姓真正结缘,让精品文艺走出了象牙塔,真正落入寻常百姓家。正如丁毅评委所言,文艺振兴要抓好文艺梯队,不仅需要专业院校的人才培育,更需要在百姓之中种下火种。这场盛大且真切的民族文化盛会,不仅是广大基层劳动人民展现文艺才华的舞台,更是联动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同时此次活动鲜明的价值导向也进一步加强了广大人民心向祖国、心向家乡的情感凝聚。其不仅是“强基工程”重要的精神外显,也是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


·END·

中国文艺志愿者新媒体

总审核 | 李岩

审核 | 吴艳华

总编辑 | 胡瀚博

助理编辑 | 代昕竺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