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文艺评论 | 村歌嘹亮:幸福歌飞山水间
最新动态
文艺评论 | 村歌嘹亮:幸福歌飞山水间
2025-08-211














村歌嘹亮:幸福歌飞山水间


美成

内蒙古评协网络文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通辽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名誉主席















大地芬芳写诗篇,幸福歌飞山水间。乡村振兴,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更加富裕富足。“强基工程”,新时代新面貌激发活力,“村歌嘹亮”唱响更加美好的明天。8月15日至17日,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放歌鄂尔多斯,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队伍,撷取家乡入词,歌咏发展新姿,“热爱文艺的农村人”,让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多彩的中国大地。


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开幕式




人民开垦着时代沃土




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坐标中,基层社区和乡村承载着人数最庞大的社会群体。“村歌嘹亮”,引领广大村民参与强基工程实践、投身基层文化创作,抒发着他们内心涌动的真情与热爱。乡村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客观真实地记录着当代中国新型乡村文化的崛起。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夏烈教授曾说:只有智慧和诚实的人,才能开垦好时代沃土。


《喊海》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


人民,始终是被表达的主体。他们既是现实生活的建设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传播者。当幸福的梦想乘着时代的风,奋斗的足迹变成了乡村振兴欢乐的歌。渔民、农民、牧民、山民,他们以“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姿态,用劳动者的身份视角和各具特色的村歌表达,抒发着家乡蒸蒸日上给他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人民群众的个人感受、个体抒发,汇聚成为一种对标时代的文化现象。


展演,显现了“村歌美学”的基本轮廓。纵观“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参演歌曲更加注重生活场景、艺术审美和非遗带来的文化经验。展演既延续了2024年全国集中展演精品化、多元化的舞台呈现,又凸显了本次展演:演出氛围节日化、服装设计精致化、舞台场景生活化、歌曲叙事抒情化的特点。村歌带来的澎湃能量,让村歌的样式、村歌的形态、村歌的面貌和村歌的精神指向,在乡村振兴的语义中绽放异彩,一种全新的“村歌美学”已然诞生。


人民,拥有最浩瀚的生命元气。反映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渔歌”通过层层海选脱颖而出,并首次以鲜明的“海洋”板块,集中参加全国村歌展演而备受注目。渔民的歌声如辽阔的大海,充溢着劳动者浩瀚的生命元气和豪气。辽宁省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来自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哈仙村,由长海号子第四代传承人刘玉来担任团长。自2019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他们演唱的《喊海》,用原生态的“长海号子”与多声部合唱碰撞,“嗨哟”“咳哟”的衬词还原海上渔民劳作的场景,“喊得鱼虾蹦高乐哟,喊得富贵花盛开。”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渔民“岚山号子”表演队演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号子声声日子甜》,由传承人杨洪永带领,音调高亢、铿锵有力,“命攥手哎!骨作桩呐!”,再现了岚山渔民驯海驭浪的生命激情。海巴子组合,是一支扎根于江苏如东黄海之滨的渔民歌唱团体,由世代耕海牧渔的“海巴子”自发组成。《海水泡大的汉子》的歌声,是潮汐的律动、生活的回响。“海上生来海上长,海水泡大的汉子,海就是他的亲娘。”“太阳升起的地方,永远是他追求的方向。”粗粝的声线代表着“敢向龙王借丰年”的渔家豪情。海南省新盈村委会泮泗村红西海合唱团的《哩哩美·新盈美》,将渔家“哩哩美”的原生态曲调与现代编曲相互融合,呈现了“千年渔港千帆汇,渔家姑娘笑微微”的原生态“耕海牧鱼”场景。




幸福的歌唱心里甜




艺术的魅力在于共鸣,而村歌的活力则在于共情。同时,村歌,既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时代变迁的音乐志。厦门集美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臧艺兵教授在《试论音乐学知识体系重构》中提到: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艺术,它呈现的形态是声音,与人类的文明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


《农村老家富裕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店子镇卢家营村田园声韵队


脱贫攻坚成果在村歌中得到深情礼赞。河北张北德胜村歌舞队的《这就是咱德胜村》,讲述了德胜村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脱贫故事有了可感的音乐形象。内蒙古兴和县卢家营村的《农村老家富裕了》更具直白的喜悦和最朴素的语言唱出物质生活的改善。甘肃张掖前进村的《前进之歌》,展现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乡村发展的历程,“前进,前进,我们载梦启航,前进的脚步自立自强”,提振着村民信心百倍走向未来。


乡村文明新风尚在旋律中热烈绽放。《快乐村排》把内蒙古的大美山水变成快乐的主场,“快乐酿造的酒”和“挥汗如雨的舞台”意象交织,真实地反映了鄂尔多斯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生活。歌词中“其日迈,其日迈,一边生活,一边热爱。其日迈,其日迈,草原村排一半烟火,一半豪迈”,体现了牧民生活的激情与祥和。浙江嘉兴建林村村歌队的《村嫂摄影队》,讲述了农村妇女用镜头记录家乡变化的故事。“取景框内框外都是乡村新景象,新农村的农民画传遍了互联网”的演唱中,融入了江南丝竹元素,让时代景致和历史元素达成了默契的审美平衡。天津正营村的《最新最美是正营》则更具抒情性,用“稻花香透小康路,咱们把幸福来播种”,勾勒出了“乡村振兴康庄道”,“咱们的日子火样红哟”的美丽乡村图景。


生态保护的理念在歌声中深入人心。江西省鄱阳饶丰镇演唱的“千船万橹摇不完,万代的幸福哟”的《鄱阳湖》,唱出了对“一湖清水”的珍视,“渔火升满天”配上“嘿咗、嘿咗”的力量感,让鄱阳湖具有了“散不尽的骄傲天地间”的独特气质。云南昆明三转弯村“凸董箐苗族农民合唱团”带来的《苗寨欢歌》“这里的水呀哗啦哗啦啦地响呀,这里的鸟儿在枝头上叫喳喳”,将地域生态与民族发展紧密相连。广西东兴万尾村的《幸福叮当叮》用京族独弦琴伴奏,唱出了“日子就在歌里过,京族三岛我的家”自豪感。广东仁化丹霞乡音合唱团的《我的新东我的故乡》,“飞鸟的翅膀承载生态,绿色的梦在追逐绽放”蕴藉的期待和希望,成为了家乡认同的情感载体。


基层演唱阵容彰显社区文化活力。山西省夏县城北社区梦之韵合唱队的《春风十万里》、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桂林街道爱乐之声合唱团的《保卫黄河》、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红梅声歌合唱团的《追寻》、河南省新乡市教师合唱团的《乡间的小路》、江苏省镇江七里社区业主合唱团演唱的《看山看水看中国》,这些时代大歌、经典歌曲,历久弥新。黑龙江省穆棱市八面通镇倾城乐团的《云霄万里锦繁华》、河南省嵩山社区金笛艺术初心合唱团的《辣椒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之声合唱队的《兵团人的名字》、北京市西长安街街道春之声爱乐合唱团的《幸福阳光》、海南省海南兰馨艺术团的《黎绣和鸣·久久不见久久见》、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白玉兰合唱团的《越看越欢喜》、福建省新店镇新盛社区福州喜乐合唱团的《畅想榕城》、辽宁省抚顺市五韵芳华合唱队的《关东女人》,都从“美丽的地方,为你吟唱”的角度,抒发了“同圆小康幸福梦”的美好夙愿。




 璀璨非遗开新路




文化,是村歌的血脉。村歌,让非遗穿透时间的界限,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


 白沙茶灯戏:《茶灯舞新村》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村歌队


只有深情的人,才会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浙江江山白沙村合唱团成员有60后和90后,同唱《茶灯戏曲调》,让濒临失传的“茶灯戏”回到村民生活,重新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广西富川蝴蝶山歌队的《山歌越唱心越开》将瑶族山歌与现代合唱结合,让“蝴蝶歌”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年轻一代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湖南湘西苗歌非遗合唱队的《山谷里的苗歌》,将原本单人传唱的苗歌改编为多声部合唱,苗族“飞歌”的高亢与低声部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既保留了“哟嗬嗬”的原生态衬词,又通过和声编排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湖北五峰南曲社的《春去夏来》将传统“南曲”的丝弦伴奏与合唱结合,唱出了“钓得鲜鱼酤美酒,一无烦恼二无忧”的桃园景色。


只有继承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表演形式多元融合拓展了村歌边界,安徽怀远淮河之声组合的《花鼓灯歌唱起来》,将传统花鼓灯舞蹈与合唱同步呈现,咚咚的鼓点和飘来的歌声,形成视听一体的观赏体验。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牧歌乐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打破了歌曲的经典版本,吸收了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辽阔、壮美和当地人民真挚的情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渔洋关镇三房坪社区五峰南曲社的成员们,在《春去夏来》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安徽当涂兰妹合唱团的《龙船调》脱胎于湖北民歌,融入了当涂民歌的婉转特质。宁夏河东村满天星艺术团的《花儿漫六盘》,“花儿”曲调的高亢与合唱的厚重交织,村民们脸上的高原红与歌声中的质朴情感,构成了最本真的艺术表达。


少数民族村歌,更加全面的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贵州兴义笔山社区夜郎布依八音演唱组合的《卟嘿当》,以布依族传统“八音坐唱”为底本,用牛腿琴、月琴等乐器伴奏,歌词中“卟嘿当,卟嘿当,布依人民把歌唱”反复吟唱,展现着非遗音乐的活态传承。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维西阿克吉》,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的节奏与童声合唱完美融合,让这支濒临失传的曲调重焕生机。西藏当雄县的《幸福西藏,美丽西藏》将藏语牧歌与现代合唱技法结合,“青稞美酒飘香,醉了那美丽的村庄”的描绘,展示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怀。




朴实的情感最动人




在“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中,许多村歌融入了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曲艺和戏剧等元素,使得村歌的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同时,精致的服装设计美轮美奂、精巧的道具匠心运用、指挥手中挥动的马鞭,都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村歌的创新与发展。而更加感同身受的是,村歌中洋溢出来的朴实情感,触动人心。


《阿刁》湖北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彭家庄村汉水吟月盲人乐队


朴实的情感,具有动人的力量。长海号子《喊海》岚山号子《号子声声日子甜》《海水泡大的汉子》,渔民们稳重如山、坚如磐石,他们挥汗如雨,每一次挥浆、拉网都带着撼动风浪的力量。湖南益阳双桡龙舟合唱队的《划啦划依呀》,“人生拼一场,飞龙过大江。声如雷霆响,一吼天也晃”,歌曲具有摇动山河的气势,洋溢着男性坚毅、果敢、征服的英雄气质。湖北汉水吟月盲人乐队的《阿刁》,盲人乐手们用古筝、吉他、二胡等乐器自弹自唱,展现了盲人特殊群体“不会被现实磨平棱角”的生活态度。江西武宁锄山鼓合唱团的《农忙时节》“排成排插起来,青山绿水任剪裁,笑声落进秧田里(吔),鼓儿一敲劲又来”,伴随武宁传统“锄山鼓”的铿锵节奏,农耕生活的热闹场面跃然眼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格萨尔合唱团表演的《德格幸福谣:欢歌颂党恩》藏族牧民们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唱出了“开心的日子好时光”的喜悦心情。


创新,离不开朴实和本真。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博雅路南社区“启明星”合唱团演唱的《打墙歌》根据青海玉树地区藏族民歌改编而成,旋律简洁、富有激情,康巴语与普通话完美融合,展现了劳作时欢乐的场景和丰收后的喜悦。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卡社区当雄代表队合唱团,28名成员全部是当地牧民,他们常年与草原、羊群为伴,多数人在组队前不懂“合唱”是什么、不懂发声技巧,更没有舞台经验。在文艺志愿者降央卓玛的辅导下,这支队伍演唱的每一个音符,都来自天然和本真,他们用最自然的方式歌唱舞蹈,他们的质朴与热爱令人动容。


朴实的行动,让文艺志愿者和与人民群众结下深厚情谊。近年来,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持续联动各地文联,先后选派一万多名优秀的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结对子”。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从演唱技巧、舞台表演、歌曲创作等多个方面对村歌队伍进行指导。无论是在音准、节奏的把握上,还是在舞台表现力和情感表达上,都给予了“送文化”的专业扶持。广大文艺志愿者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扎实行动,让乡村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村歌嘹亮”繁荣景观的背后,饱含着广大文艺志愿者无私的奉献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默默无闻,却在大地洒下了文艺的种子,滋润着百姓的心田。


“歌声落,乡音留。”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历时3天,展示了“强基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丰富多元的节目让全国各族各界观众见证了“村歌嘹亮”的艺术峰值。“村歌嘹亮”凸显了一切源于人民的质地和品格,人民所思、所想、所爱、所盼,都为下一个年度的全国展演留白了新的创作的空间。由此,我们期待人民的歌声如声浪,在辽阔的中国大地荡漾出嘹亮的歌、幸福的歌。


·END·

中国文艺志愿者新媒体

总审核 | 李岩

审核 | 吴艳华

总编辑 | 胡瀚博

助理编辑 | 代昕竺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