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村歌嘹亮,唱响生活新图景!
最新动态
村歌嘹亮,唱响生活新图景!
2025-08-221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随着《歌唱祖国》的铿锵之音传遍伊金霍洛旗的沃野,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落下帷幕。这场汇聚全国 31 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表演队的文化盛事,不仅是基层文艺的集中展示,更以村歌这一扎根乡土的艺术形式为切口,打开了观察中国农民精神世界变迁的窗口。

村歌的质朴歌词与动人旋律,既是乡村发展轨迹的 "有声档案",更是观察国家文化政策推动下基层文化生活成效的镜像。遍布于字里行间的山川湖海、乡里乡亲,在深层解码出乡村振兴的演进图谱,见证 "强基工程" 政策在激活基层文化创造力、促成精神变迁中发挥的关键赋能作用。

村歌蜕变

从乡土自娱到文化自觉的舞台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在白居易的笔下,“歌”的内容源自于歌者现实生活的映照。不同地域、不同生产方式会孕育出牧歌、秧歌、号子、山歌等以不同方式讲述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甚至家国情怀的歌曲。

在这一次的展演当中,来自辽宁的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用一首《喊海》唱出了长海渔民耕海牧渔的艰辛、破浪撒网的勇敢;来自甘肃的大眼睛乐队则用《黄河韵》诉说黄河岸边的变迁;在鄂尔多斯“主场作战”的昂素嘎查绿茵飞腾乐队在舞台上用一首《快乐村排》,把舞台变成了“村排现场”,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农牧民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同样来自内蒙古的另一支队伍,来自乌兰察布兴和县苏木山文艺小镇卢家营村的田园声韵队,则用一首《农村老家富裕了》把乡村变化的美好光景搬上了舞台。


从2023年"强基工程" 开始逐步推进,村歌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即兴吟唱到公共文化表达的质变。通过文艺志愿者 "结对子" 辅导、省内展演等机制,村歌创作从自发走向有组织、有品质的系统化实践。这一转变的核心意义在于:农民从文化的被动受众,跃升为文化创造与展示的主角——这既是基层文化自信提升的直接体现,也是国家文化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的鲜活证明。

成功的村歌实践普遍遵循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逻辑。内蒙古这两首登台献唱的村歌摒弃宏大叙事,聚焦 "身边人、身边事",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歌词,从而践行 "村民写村歌、村歌唱村民"的理念,让歌声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样质朴的道理在中华文明中传唱至今。

借助强基工程的政策影响,如今村歌的发展已经摆脱了 "表演项目" 的悬浮感,真正成为承载情感、凝聚认同的文化载体——用的是乡土乡情的调子,唱的是家乡的事,周边村人人都会唱。这份共鸣,正是文化自觉的生动注脚。

歌词意象解码

精神世界的具象图谱

在本次“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中,来着全国各地的四十多首村歌在北疆大地一一唱响。《快乐村排》《农村老家富裕了》两首内蒙古的村歌最终也脱颖而出,分获“嘹亮好声音”与“幸福好声音”殊荣。

“开上小车回老家,进村看见二大妈,原来她唉声叹气不说话,现在她精神抖擞,逢人就把那政策夸”来自乌兰察布卢家营村的这首《农村老家富裕了》甫一登场便用生动的韵脚展现如今农村生活的大变样,“三后生盖起小别墅,二娃的闺女上清华,生活好,喜事多,我的老家变化大,我的老家富裕啦”这样最简单的幸福背后,是内蒙古助力乡村振兴政策不断深化的展现。从大力发展“菜篮子”“果篮子”“药篮子”“花篮子”“菌篮子”等高附加值产业,到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果覆盖到了更多的“二大妈”和“三后生”。

如此展现内蒙古美好变化的村歌还有很多。

在此前内蒙古的“村歌大擂台”活动中,内蒙古文联就在众多参赛歌曲中,评选出《天下兴和》等“最美村歌”,以及《莫和尔图》等“优秀村歌”。这些作品内容多元,有赞美乡村风貌的《大美山水老牛湾》《牧人的家园》,有抒发乡愁情感的《乡愁》《一粒小米》,还有有展现北疆建设与时代精神的《梦回大发街》《越来越好看》。

“我们走在彩虹大道99号,来看西乌,来看美丽山河。我们走在彩虹大道99号,拥抱那向往,已久的草原。”

这首《穿越99号》,唱响的是锡林郭勒西乌旗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白马之乡”和草原“99号公路”旅游品牌的标志性歌曲。歌词中用“穿越锦绣山川,穿越湖泊河流,穿越无边绿海,穿越茫茫草原,穿越万紫千红,穿越那与世无争宁静的大地”的豪迈描述,反映了西乌旗近年来不断推进的“文旅+”战略,通过“99号公路”这个单点IP带动当地文旅全产业链发展,这背后是锡盟当地建设“国际知名的草原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长远构想,用一首歌,展示了西乌旗深情寄托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

(浙江余姚鹿亭乡和重庆双竹村)

新时代的村歌中,那些美丽的自然意象,早已超越单纯的风景描写,成为生态理念变迁的载体。

纵观全国各地的村歌,余姚市鹿亭乡中村的《雨落山村》用" 溪流在亲吻古老的桥墩,摇晃的波痕映出满月一轮" 勾勒乡村生态之美;重庆双竹村唱“任河水,长又长,倒着流过我家乡。两岸青山云雾绕,一池荷花香满塘”更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生活化,那些歌词中草木的芬芳,恰是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隐喻。

这些意象共同印证:农民对自然的认知已从敬畏转向共生,生态保护意识内化为精神世界的重要维度。

而在绿水青山之外,生产意象的演变则在记录着农民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升级。

浙江《包楞调》、侗族琵琶歌保留传统农耕记忆,重庆东升村的《旭日东升》则用"肩挑背磨建家园,一渠清水天地间",完成了当代村歌借助生产意象完成的时空对话,这些歌词中的种种意象都在记录农村生活的变化,既有劳作的艰辛,也映照如今绿水青山的新貌。从 "劳作感慨" 到 "创造喜悦",歌词完成了劳动价值的升华。

精神嬗变

歌词背后的深层价值追寻

在一首首村歌的字里行间,村歌正在重塑乡村间的文化认同,展现农牧民作为村歌主体的意识觉醒。

如果听罢这两年内蒙古那一首首动听的村歌旋律不难发现,村歌创作让农民完成了从 "他者视角" 到 "自我表达" 的转变,从"创作村歌跟我们有啥关系" 到称赞 "这个歌唱得好,就是这样",直白道出了乡村层面文化自信的觉醒。

《莫和尔图》以其旋律的空灵与歌词的意象,成功捕捉了呼伦贝尔如诗如画的美景与神韵;《梦回大发街》则通过节奏的明快与叙事性的歌词,让包头市老街的市井画面在听觉中定格;《水美乡村》以温婉的曲调承载科右中旗的乡土情怀,是情感的细腻抒发......这些村歌,如同一个个精心设计的艺术窗口,让观众得以窥见祖国北疆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它们是地域文化基因的音乐解码。

这些村歌虽地域不同,却共同证明:当农民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稻田鸭叫"" 草原湖泊 "时,乡村文化已从" 被言说 "走向" 自我言说 "——这种主体性的获得,是文化认同重塑的关键,也成为凝聚集体记忆的载体。

内蒙古木凯淖尔镇 14 个嘎查村通过集体创作梳理 "村庄大事记",通过歌词与实物的互文让集体记忆可感可触。当村民齐唱包含自身经历的歌词时,个体生命史与村庄发展史完成意义联结,正如鄂尔多斯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冯世业的感慨:“‘村歌嘹亮’是中国文联强基工程文艺志愿服务的重要品牌,主要的目的是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田间地头、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为老百姓写歌、为老百姓谱曲,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到舞台上去唱歌,唱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唱出他们的美好生活。”

歌在传承中回应时代,帮助农民构建对现代社会的认同,歌词间的每一个具体故事汇合在一起,共同构成 "新时代乡村建设者" 群像。这使得村歌的时代叙事始终扎根乡土:既不回避 "肩挑背磨" 的历史,也不掩饰对 "咖啡店和新华书店" 的向往。这种辩证思维,让农民在歌声中完成了与时代精神的对话。

"村歌嘹亮" 全国展演,是对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民精神世界变迁的集中检阅。从内蒙古的草原到海南的长滩,从阵阵长歌到娓娓小曲,村歌的歌词中,正在不断解码出中国农民的精神轨迹:从文化的希声到厚重,从物质丰裕到精神富足,时代认同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民俗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基层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

当有人在稻田哼起 "晨观日出晚看霞",当有人自豪介绍 "三后生"的幸福生活,当有人在自驾途中听到草原经济腾飞,当有人在民俗手作时听到水乡故事,他们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喜悦,更是亿万农民在政策引领下唱响的乡村振兴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村歌的旋律将永远回荡,见证中国农民迈向美好生活的时代强音。

·END·

中国文艺志愿者新媒体

总审核 | 李岩

审核 | 吴艳华

总编辑 | 胡瀚博

助理编辑 | 赵艺婷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